髤漆錄:中國漆藝的傳奇史(三)

撰文:郭晨子 / 攝影:任超

▼朱地彩棺
秦漢時期,青銅器的高峰已成故事,瓷器尚未大量生產,漆器以質輕、色美、防腐耐用等優點,成為生活的主要用具,產地幾乎遍及全國。無論鼎、鍅、壺、尊、盆、豆各式器皿,還是几案、屏風等裝飾,甚至棺槨葬具,漆器無所不在。

脫胎漆器而著名的沈家在漆中增加了黃、綠、藍、褐諸色,還貼上了金箔銀箔,更以「薄彩」手法贏得青睞。「薄」與「厚」相對,用毛刷上漆為「厚」,什麼是「薄」呢?薄彩的效果比厚塗更亮更柔和,是什麼原因呢?在家族傳承的年代,為了不讓薄彩手法外傳,沈家稱施彩時的響聲是精靈仙怪所為。事實上,薄彩的透明感來自手工,是用手指代替毛刷輕輕地把漆彩拍打到布胎上,而它之所以有金屬的光澤,是因為裡面添加了金箔銀箔的粉碎物。為了把金銀箔搗碎而不浪費這昂貴的金屬,特製專門的筆和桶。手指之外,脫胎漆器的工具是老鼠筆,用老鼠而非山羊的毛來制筆,且是老鼠脊背上的幾根毛製成,可想畫工的精細。









雲紋漆鍅。秦漢上層社會的豪門貴族不惜投入大量財力人力精工製作,有「一杯木棬用百人之力,一屏風就萬人之功」的記載。在眾多出土文物中,當屬馬王堆漢墓出土的漆器最具代表性。


今日的眼光來看,清宮對福州脫胎漆器的嘉許毫不意外。它們質地輕薄,色彩豐富,富貴精巧,與瓷器發展到琺瑯彩、粉彩的階段非常合拍。貌似強大的帝國在對輕柔美、匠藝美的追求中氣數將盡。



食具。秦漢時期的漆匠們因材施紋,利用揮灑自如的毛筆和油彩使各種紋樣自由施展,利用紅漆和黑漆最耐久、對比最鮮明、色調最典雅的特性,描繪出琳琅滿目、浪漫飛動的漆器紋飾。

福州脫胎漆器相比,同樣經歷過幾近破產的北京雕漆、揚州的玉石螺鈿鑲嵌,已經日益走出困境。「沒有比雕漆更羅嗦的了。」工藝美術大師、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文乾剛老人說。始於唐代的雕漆技法在宋元得到發展,興盛於明清兩朝。而今,提及雕漆人們第一時間想到的往往是旅遊紀念品攤位上紅彤彤的手鐲,其實,那多半不是「剔紅」,而是樹脂仿品。對此,文老倒也不惱,他覺得樹脂翻模起碼提高了大眾對雕漆的認知度。而且怪不得仿冒的廠商,有一度「新材料」和「新原料」都曾受過主管部門的倡導。據文老介紹,真正要做雕漆,「準備五到六毫米的漆胚要上一百六十道漆,一百六十道漆就是一百六十天。漆裡面要調桐油,一旦開始雕了,半年之內得基本完工,不然漆就硬了。雕漆的東西是擺譜兒用的,要的是威儀感和裝飾效果。要的就是一眼看不完。」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