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郭晨子 / 攝影:任超
◄攝影師攪動起裝在木桶內的大漆,它獨特的色澤變化呈現出美麗的花紋。
剛採割下來的漆為乳白色,接觸氧氣後顏色逐漸變深,為深棕色,待水分揮發,接近正黑色,「漆黑」正由此而來。人們在漆中加入硃砂,漆呈紅色。漆黑配朱紅,就此沉澱在民族記憶中。
►福州脫胎漆器堅固輕巧,工藝複雜,先以石膏塑胎,用麻布混漆在胎上逐層裱褙,陰乾後脫去原胎,留下漆布雛形,經打磨髹漆,施以紋樣,方大功告成。
在青銅的凝重逐漸褪去,瓷器的光芒尚未來臨之際,華夏歷史上,漆曾一度風光。它是買櫝還珠的「櫝」,勝過貴重的珍珠;它是「曲水流觴」的「觴」,漂浮水上承載佳釀;它還是「舉案齊眉」的案,托舉著佳肴、素手和情感的溫度,體己而家常。戰國和兩漢的出土墓葬中,無論是湖北的曾侯乙墓還是湖南的馬王堆墓,漆器的豐富和瑰麗唯令人屏息凝望。生前,懸掛鼓的虎座鳥架上,黑、紅、黃三色髹漆;錦瑟上,髹(xiū)漆;戈戟的長柄上,髹漆;龜形的盾牌上,髹漆;以薄木片捲曲成桶壁為胎,妝奩盒上髹漆;大盒子裡套小盒子,食器髹漆……死後,棺槨上髹漆。至今,貴州、湖南的山區,仍以為老人備下生漆棺材為孝,描繪了馬王堆棺槨上宇宙天體的漆,也伴隨著一個中國普通老人的下葬,漆是活著的人能給予逝去生命的體面和尊嚴。
◄攝影師攪動起裝在木桶內的大漆,它獨特的色澤變化呈現出美麗的花紋。
剛採割下來的漆為乳白色,接觸氧氣後顏色逐漸變深,為深棕色,待水分揮發,接近正黑色,「漆黑」正由此而來。人們在漆中加入硃砂,漆呈紅色。漆黑配朱紅,就此沉澱在民族記憶中。
►福州脫胎漆器堅固輕巧,工藝複雜,先以石膏塑胎,用麻布混漆在胎上逐層裱褙,陰乾後脫去原胎,留下漆布雛形,經打磨髹漆,施以紋樣,方大功告成。
在青銅的凝重逐漸褪去,瓷器的光芒尚未來臨之際,華夏歷史上,漆曾一度風光。它是買櫝還珠的「櫝」,勝過貴重的珍珠;它是「曲水流觴」的「觴」,漂浮水上承載佳釀;它還是「舉案齊眉」的案,托舉著佳肴、素手和情感的溫度,體己而家常。戰國和兩漢的出土墓葬中,無論是湖北的曾侯乙墓還是湖南的馬王堆墓,漆器的豐富和瑰麗唯令人屏息凝望。生前,懸掛鼓的虎座鳥架上,黑、紅、黃三色髹漆;錦瑟上,髹(xiū)漆;戈戟的長柄上,髹漆;龜形的盾牌上,髹漆;以薄木片捲曲成桶壁為胎,妝奩盒上髹漆;大盒子裡套小盒子,食器髹漆……死後,棺槨上髹漆。至今,貴州、湖南的山區,仍以為老人備下生漆棺材為孝,描繪了馬王堆棺槨上宇宙天體的漆,也伴隨著一個中國普通老人的下葬,漆是活著的人能給予逝去生命的體面和尊嚴。
◄福建雖不產漆,但溫潤的氣候適合漆的加工,當地生漆廠的陳國華剛從湖北收來生漆,取樣確定漆酚含量。
七世紀起(又是一個七),漆開啟了另一段傳奇。日常生活用具的領域已讓位給瓷器,它另闢蹊徑,開創了雕漆的濫觴以啟後世,發展了早已有之的鑲嵌大放奢華,發明了夾的技法大造佛像。
遺憾的是,七世紀夾造像和金銀平脫的器物多已東渡日本,而現在傳承的雕漆、玉石螺鈿鑲嵌和脫胎技術,更多地來自一千多年後的清朝。漆器由實用器物轉向了裝飾物。技藝和工序像清廷的審美一樣,趨向繁瑣、複雜,其中最富代表性的為福州的脫胎漆器。
◄漆藝家唐明修的漆園中生長著幾株漆樹。
脫胎的原理和夾相同,都是利用漆的特性之「 如漆似膠」——漆的黏性。模具製成後做好內胎,修整內胎後塗上瓦灰,所謂瓦灰,是舊瓦片研磨成的粉和生漆的調和物,在瓦灰上,再裱糊麻布,至此,粗打底完成,瓦灰和麻布結合在了一起。瓦灰分粗的、中的和細的三種,塗完粗的,再塗中的,塗完中的,再塗細的,以中灰填充粗灰留下的針孔,用細灰彌補中灰留下的空隙。待全部完成,放置八至二十四小時,打碎內胎,留下的「布胎」修整後髹漆。
留言
張貼留言